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关于家庭教育中的误区
作者:彭博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6570  更新时间:2008/5/30 14:05:42  文章录入:changhl  责任编辑:admin

 

许多家长在对孩子进行家庭教育中,不免存在着这样那样的误区。笔者根据调查了解,这里列举两个事例,也许可以从中得到启示。让我们都来关注家庭教育中的误区。

  事例一:

  有一个10来岁的小女孩,两个中年人。孩子唯唯诺诺地站在她母亲旁边,她母亲正在对站在对面的男人说:“哎呀,你们家××成绩真是好啊,这学期又考了班上第一名,不像我们家这个,读书简直不行!”男人一脸笑容,内心掩饰不住的自豪,说:“哪里,哪里,过奖了!”短暂的对话后,母亲牵头孩子离开了,孩子脸上一脸无辜和眼睛里闪过的泪光却在我心里挥之不去。

  我们的家长究竟怎么了?为什么总喜欢把优秀的孩子当作自己孩子的参照系?中国几千年的儒家文化教育我们做人要谦逊,可是并不意味着我们可以对孩子的从50名到48名这样的进步熟视无睹,取而代之的是“你还是班里最差的几个!”这样的训斥。孩子自身的超越和进步才是最值得家长关注的。我们总说,中国的孩子挫折教育少了,其实,中国的孩子在学习上受的挫折教育是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的孩子都无法比的。我们的家长永远有打击孩子的理由,因为你没有做到最好,你就永远达不到父母的满意度。”不给你泼冷水,下次你就骄傲了,得意忘形了!”我们的家长总以为给孩子这样的“冷水”,是前进路上必要的鞭策手段,其实真的错了,您的孩子因为长期被泼这样的“冷水”,曾经想要大展宏图的热情可能真的会被冷却下来,最可怕的是再也点不燃了。其实,“虚心使人进步”,这是人们在认识上的一个误区,绝大多数孩子都需要体验的是成功感,而不是挫败感,特别是中等成绩以下的孩子。无数次的失败让他们心理上处于一种逐渐麻木的状态,也就是我们心理学上说的“习惯性无助感”。他们一次又一次的努力也许不见成效,这个时候,其实孩子是最痛苦的,付出与收获不成正比,如果家长再火上烧油“笨得要命,看你每天都在学习,结果一点用都没有,还是倒数几名!”孩子都会彻底失去付出努力的动力,他可能永远会将自己成绩差归于自己脑子笨。这种情况,其实可能导致的原因是多种的,譬如学习方法的原因,知识积累基础的原因,学习心态的原因等等,本来一切都可以弥补的,但如果一个孩子自己给自己判了死刑,任何人也就救不了他了。话分两头说,如果家长能多花一些精力去真正关注孩子的内心体验,注意到他每一次努力,每一次小小的进步,永远做他前进路上的欣赏者,孩子可能真的会发生神奇的变化!请相信,人的潜能是无限的。

  事例二:

  有两个中年人。女人一脸兴奋地对对面的男人说:“老长,你们家孩子今年报什么大学?”这个男人脸上的表情有些尴尬又夹杂些愤怒:“我们家那个不争气的死娃,我一直想他读个名牌大学,但是这次考了540多分,还上重点线,看来只有读二流的学校了!”女人连忙说:“要不然让他复读一年,却那些学校浪费了人才。”男人摇摇头说:“唉!我是个失败的家长哦,不像你,孩子可以上北大清华,你简直太成功了!”

  笔者听到这里心里很不是滋味。难道孩子一定要上重点大学才是人才吗?我们对人才的理解是不是有些误区呢?真正的人才最重要的是有良好的身体素质、心理素质、道德素质。在这样一个信息畅通的时代,只要你愿意学习,在哪里都可以成功!我们的家长不应该对名牌大学这样的光环过于执着,能则上,不能就选择合适自己孩子发展的学校去读。很多家长总喜欢把自己的孩子是否考上名牌大学作为界定自己作为家长是否成功的标志,这也是一个误区。关爱孩子,给孩子提供心灵上的支持,给孩子提供生活上的必要物质条件,没有犯过重大的教育过失,这已经是一个合格的家长了,做一个成功的家长,能让孩子的潜能得到发挥,无论是在学习上还是其他方面,或者帮助他解决成长中的一个又一个难题。所以,其实只要家长用心去关注自己孩子成长中的心理健康,给予积极的心理援助,不要给孩子太多的束缚,让他的潜能得以释放出来,您的孩子就会是人格健全的孩子,这样的孩子才是真正的人才,他们健康、积极乐观、快乐。您也就是成功的家长!

  最后,笔者想说,让我们所有的家长都去做一个快乐的家长,您脸上的笑容有多少,您的孩子心中就有多少阳光!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