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教育,家长真的很困惑
作者:李亚婷  文章来源:光明日报  点击数6643  更新时间:2008/6/20 10:05:35  文章录入:changhl  责任编辑:admin

俗话说得好,“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家庭教育既是摇篮教育,也是终身教育。家庭教育因其特殊的地位和影响,在我们的大教育系统工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温总理在黄城根小学听课时指出素质教育要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这样才是合格的人才。社会的竞争,决不仅仅是知识和智能的较量,更多的是意志、心理
状态和做人的比拼。

  那么,在家长教育培养孩子中,会有什么样的问题?还有什么样的困惑左右着他们培养孩子的思路?为此,笔者采访了部分家长。

  辅导班:上还是不上

  笔者9月15日下午来到位于北京崇文门区的光明小学采访时,当知道笔者的来意时,一位接孩子的奶奶随即很困惑的向笔者反映:“现在的孩子从一二年级就开始上奥数班、英语班,等到他们小学毕业的时候,英语都可以拿到公共英语一级甚至二级的证,这是优秀初中甚至高中毕业生才能达到的水平,那孩子还读初中高中干什么,再学这些东西的时候他肯定就没有兴趣了,他也就不愿意学习了。”还有一位家长说,他就给儿子报了两个奥数班,因为别的孩子都报了,自己的孩子如果不报就会落后给别人。当笔者问到孩子是否有兴趣学时,这位家长说,学奥数的大部分孩子都是不想学的,但是有没有办法,现在社会的大环境就是这样!因为有很多好的初中都是要奥数成绩的,为了考上这些好学校,让孩子有个好环境,不能不上啊。很多家长反映现在的好初中和差点的初中教学质量相差太多了,逼得孩子拼命往那几所好初中挤。

  抱着这样心态求学的家长不在少数,笔者在学校门口采访了大约一个小时,听到的都是家长在询问其他家长在给孩子报什么辅导班,因为在他们看来,孩子如果不上辅导班就不可能上重点中学。

  教育:学校负责还是家长负责

  9月21日笔者在北京第一实验小学采访时,一位学生家长向笔者提供了孩子一周的时间作息表,笔者看到,每天孩子是上午7:50上课,下午如果不上兴趣班是3:40下课,这样一天下来在学校时间并不是很长,这位家长介绍说,孩子回到家后就要写作业,做完以后家长还要检查、签字。最累的时候是周末,因为孩子要上各种各样的校外辅导班,作息表上写着:周六上午是奥数,周日上午是英语和计算机,下午还要上兴趣班,只有周六下午休息,还要做学校的作业,预习复习功课,这些都要家长陪着。家长们都反映,在学校学得那些东西根本就不够,孩子要想考学就必须去上辅导班,而这些就都成了家长的任务。家长们都很困惑,这教育明明是学校的事,但是现在家长的担子更重了,教育怎么越来越像家长的责任了?

  很多家长都认为,现在学校的老师似乎不像以前那么负责了,很多应该老师做的事情现在都由家长做了,比如说:老师不能很准确的发现学生哪个知识点学的不好,而当家长在检查孩子作业时才会发现,再反映给老师。

  孩子的未来是否成就家长的理想

  在采访的众多家长中,几乎无一例外所有家长都对孩子的未来充满希望,希望孩子能从小上重点,然后考个好大学,再有份好的工作。可是,也无一例外所有的家长表示了担忧,孩子从小就这样按部就班的做是不是最后真的就能得到家长想要的结果?

  在谈到孩子未来这个话题时,几乎每个家长都是一副很无奈的表情,只能说“尽力呗”。在实验一小笔者采访到一位做物业管理工作的家长,她说:“从小就开始培养她们,别的孩子报的有用的辅导班给她报了,她自己想学的、感兴趣的也都满足她了,但是却真的不知道她们以后会发展成什么样子,会不会按我们的路子走。”另外,很多家长也都很疑惑:“现在是给他们创造了条件让他们上兴趣班,可是以后学习就业真的有用吗?”

  许多家长也表示:将自己的愿望强加在孩子的身上并不一定会适合孩子的发展规律,但是如果不这样的话,更对孩子的未来没有把握,只能现在多培养能力增强以后的竞争力了。

  为学习该不该放弃爱好

  心作文是北京一个专门培养孩子写作兴趣,提高作文水平的培训机构,在北京也是小有名气。笔者9月16日晚上来到北京心作文辅导班上课的地方,在这里笔者碰到了一位也是在报社工作的家长,她是来接上课的孩子,孩子已经上六年级了,她说自己的孩子非常喜欢航模,一直都报航模的培训班,可是现在已经是六年级了,根本就没有时间再去培养这些兴趣。家长一直在做孩子在思想工作,希望他把更多精力放在学习上,可是他还是喜欢上航模班。

  几乎所有的家长都明白: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但是,一位家长也反映不能老随着孩子的兴趣走啊,毕竟他们现在都还小,对自己的未来还没有多大的考虑,并且小孩子的兴趣都是多变的,孩子们很多时候都是出于一时的好奇想学,学上两个星期以后就不想再去了,总不能一直满足他们啊!一位搞技术的家长说,只要孩子还对某件事情有兴趣,就一定会有出人头地的一天。但是,令众多家长困惑的是怎么样才能把握好学习和爱好的分配,总不能还没搞好学习就先满足爱好啊!

  兴趣班:家长应该抱什么心态

  9月22日是个周五,下午笔者来到北京市少年宫,每到周末这些辅导孩子业余兴趣的培训机构外就会有格外多的家长。笔者看到来上兴趣班的大部分是七八岁的孩子,很少有十岁以上的。一位给孩子报了小提琴和美术的家长告诉笔者:“学这些东西主要是为了让孩子在以后学习工作中有更强的竞争力,也可以让孩子不会因为别人都会而自己不会感到自卑。”笔者19日在北京某古筝艺术中心采访时,听到家长说的最多的一句话就是“很多曲子她很早就会了,可是现在问她她又说不会了,这可怎么办!”当笔者问到这些家长们有没有发现孩子学了好几年的艺术在性格、情操、审美上的一些提高?部分家长竟然说没有。很多家长在孩子学了艺术后就开始让孩子考级或者是参加各类的比赛,一位家长向笔者介绍说他的孩子参加过很多国家级的书法大赛并且获过很多奖。

  在培养孩子业余兴趣方面大部分家长显得太急功近利而忽视了艺术本身所能带给孩子性格的完善与升华。更多的家长把学习艺术当成走向成功的一条捷径,这样做并不是家长不想通过培养艺术完善孩子的性格,只是面临着升学的压力,这些就只能“退居二线”了。

  学习习惯的培养:何处下手

  中关村二小是北京的重点小学。9月18号下午笔者来到这里,学校门口都是来接孩子的家长,笔者上前和几位家长聊了一会,一位接孩子的妈妈说儿子今年刚上二年级,老师们都说孩子特别聪明,但是也都说他不爱学习,不爱完成作业,家长说:“他就是觉着老师教的都会了,但平常成绩一般,只有逼着他学的时候成绩才会好一些。”

  像这位家长说的这种情况存在大多数孩子中,很多孩子没有从小培养起好的学习习惯,家庭教育没有在孩子进入小学前激发起孩子要学习的热情。学习习惯应该是从幼儿园培养起来的,但是很多家长承认忽略这段时期了,导致现在培养要下更大的力气而且也不知如何培养。一位孩子在实验一小读五年级的家长说:“到现在了孩子晚上做作业都要家长守在旁边。家长也都知道这样不好,可是如果不这样孩子写作业就会粗心,字迹潦草,丢三落四的……而且屡教而不改。有时候真想放松她一阵,看她能怎么样,但是要真的放松又不敢,怕再赶不上其他的孩子。”

  孩子的逆反心理:如何引导

  采访了那么多家长后,几乎每位家长都向笔者抱怨过现在的小孩太难管了,他们经常能说出来一些大人的话,而且,现在孩子的逆反心理特别强,甚至是在刚入小学的时候就开始有。中关村二小的一位家长告诉笔者:“孩子今年刚入小学一年级,但是孩子很不适应从幼儿园到一年级的阶段。在学校,不习惯老师不能再照顾到每个学生;在家里,他们总是爱模仿大人,看到我们做什么就跟着做什么,相反我们让干什么就不干什么。家长如果指出来他作业有什么地方错了,他就会说:‘你不知道,就是这样做,’甚至还会捂起作业本不让家长看。”

  很多家长也知道解除孩子的逆反心理就要学会和孩子做朋友,也有一部分家长表示也用过谈心的方法,但是到后来就已经不管用了,必须要严厉,这样时间一长他们就很容易有逆反心理了。况且就是很严厉的管教还管不了孩子,再去谈心还会有用吗?这样下去就成恶性循环了,使得父母和孩子沟通越来越困难。

  孩子的实践能力:何时培养

  中国科学技术馆的张鸿起主任告诉笔者:“这几年来技术馆的人流量在逐年减少,今年7月份的人流量比去年同期减少了6000人。究其原因是由于现在的学生根本没有时间来科技馆亲自动手做实验,全部靠老师授课和网上搜索获知答案。”笔者在六年级采访家长时,所有的家长异口同声:“去博物馆、科技馆那已经是好几年前的事了,现在还哪有时间!”笔者问小朋友想不想去科技馆自己去动手做实验,他们都说:“当然想去了,那样学习的实验就不那么枯燥了,哪像现在只能听老师讲要不就是从网上下载,无聊死了!”

  学生家长刘女士向笔者说:“当然希望孩子能高高兴兴的学习了,也知道去博物馆、科技馆能很好的激发学习兴趣,可是现在是实在没时间啊,小升初的压力太大了!”大部分家长对孩子没有时间培养动手能力、加强实践能力表示了担忧,但是也都强调自己也无能为力,在升学这个大门槛之前只好先放弃了。

  孩子的正确人生观:谁来指导

  在北京中关村二小采访时,笔者碰到一位在公司做职员的家长,她向笔者说起:“现在的家长太急功近利了,或者是家长在理论上可以给孩子一个较为正确的指导,但是在实际中很难让孩子有个正确的心态。比如说,两个孩子闹矛盾了,很多家长怕自己的孩子受气,就不会再让孩子去宽容,而是事事去争。”这位家长认为:“孩子最大的成功是做人的成功,中国很多传统教育还是应该发扬的,教育孩子为什么学习,是为了帮助别人,而不只是自己的出人头地。”这位家长还告诉笔者在生活中她一直是这样教育自己的女儿。

  这位家长是唯一一位在家长最困惑的问题中谈到关于孩子人生观等问题的家长,也许,一直在努力培养孩子学习的家长确实应该停下来看看孩子,蹲下来和孩子交流交流,想想他们真正缺少什么,即便是在面对巨大的升学压力。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